我和孩子的關係很微妙,她從中學後就很少帶同學回家,還不讓我跟同學有所互動。我以為我給的愛不夠多;我以為孩子担心我會批評她的朋友。
就在去年參加了工作坊之後,孩子不僅安排我和她的朋友用餐,而且也帶了同學回家跟我見面。
我認為是在慈訊多年的學習,讓我有了足夠的愛去愛孩子!
可是,老師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……
(本文由Anne分享,蘋果妹整理)
幸福報報 |
那~不是你孩子的問題!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把媽媽帶到學校、同學、男(女)朋友的面前?孩子没有把媽媽視一種榮耀,原以為是孩子怕你批評,其實是「你没有自信,覺得自己不夠好。」 《生命教育法》:「孩子是父母心的鏡子或影子。」孩子不以你為榮,是因為「媽媽並不愛自己,不相信自己、没自信」,孩子只是如實地展現你心的狀態罷了! 當你的潛意識充滿對自己的不信任、不接受、不愛惜……,無怪乎展現出來的人生就是崎嶇、坎坷。 你現在面臨生命中所有的困境,婆媳關係、親子關係、夫妻問題、財務狀況、人際關係的艱難全是「對自己的不信任、不接受這樣的自己、不愛這樣的自己」所致。 有人以為寵愛自己就是買名牌包包、享受奢華、買精裝套書……,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來武裝,都是迴避自己去碰觸內在最深的痛──「我好爛、我不夠好、我没有想像的完美」。 為什麼孩子的態度有了轉變?願意把媽媽介紹給周遭的人認識?因為,在工作坊中你覺察到自己最底層的信念……。 所以,我們要檢查內心是否殘留仇恨,可以觀察審視周遭的人。當周遭的人還懷恨你時,就是你的內心依舊存在著「没有接受自己」的區塊。所以,當我們真正的愛自己、接受自己、疼惜自己時,也就是覓回了真心、真實的自己時,你的世界就此有了改變和轉化。 * * * * * 同場加映: 孩子誕生的剎那,已經攜帶著媽媽當時的情緒或者家人對孩子的投射,如:孩子知道自己是女孩,而大家期望她是男孩。所以孩子對自己的不信任、對自己的否定是打從在娘胎就已烙印在潛意識中了。也就是說,孩子誔生的性別是不受父母的期待時,她(他)是很難有自信心。因為她(他)一開始就不是在被期待中出生的,她(他)在娘胎中就已經知道他是不受歡迎的。 |
【我不夠好系列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