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~「《奇蹟課程》&《光的課程》共修會」之感動分享,深得您心

我在接受朋友的饋贈之後,不僅不開心,反而會覺得壓力很大

。一旦接受了,我總要禮尚往來一番,回個禮吧!若没有付出任何代價而平白無辜地接受,這讓我忐忑不安。有時送的禮不合我的意,我還要費神處理它;有時禮物看起來没有什麼價值,莫非看不起我……。

 

š幸福報報 ›

不管這東西我們喜不喜歡、實不實用或有無價值,送我這種東西只是徒增困擾與負擔。

「我送你東西,你就要看重我;若我送你東西,你不重視,就是看不起我……」這樣有條件的送禮,讓收禮的另一方吃不消。

「那我最好是不要收,因為我一旦收了你的東西就得要成天看重你,僅因為你送了我東西。」收禮的人因送禮的人有很多的、很多的附帶條件,而收得沉重。

而有時候,為什麼我們不得不送禮呢?

我們在送東西時會有所期待,希望他能有所回饋的,導致對方不想收你的禮,因他覺得無法滿足你的期待。

我們在送禮物時,內心是有內疚的「罪惡感」──「我不送都不行」的內疚,為什麼?我不送的話,他都不會重視我。有時我送了,他都不見得會重視我,若我不送的話,豈不連正眼都不會瞧我一眼,所以我勢必要送,否則人家更是不會重視我。

這樣出自於內疚「罪惡感」的送禮物,讓收到禮的人,只是收到你的罪惡感,所以他會不開心,他也不想收到這樣的禮物。

《奇蹟課程》學員練習手冊第105課〈上主的平安與喜悅非我莫屬〉:「正因給予已經變成了恐懼之源,你才會設法迴避那使你重獲天恩的唯一途徑。接受上主的平安與喜悅吧!你就會學到另一種看待禮物的心態。上主給出祂的禮物時, 絕不會愈給愈少。祂只會愈給愈多。」

「我給出一些,就會讓我少了一些」的恐懼、內疚、匱乏,讓我們不斷地創造匱乏的經驗。

真正的給予是來自於真實的給予,「我給這個東西,純粹是分享,不會因為給予而少了一些。」 分享是,「我有的東西,我很歡喜、很願意地跟你跟共享,這種共享中,没有多也没有少。」而那個給予者也是接受者,為什麼?經由給予,我接受到我們彼此的歡喜,雖然我給出去,可是我接受到的歡喜甚至大予給出。

純粹地分享與純粹地接受,這樣的平安與喜悅自然在我們裡面。

註:「幸福報報」専欄是由慈訊的教師群,就學員的提問所做的精闢解析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