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~「《奇蹟課程》&《光的課程》共修會」之感動.如聆現場

我很害怕跟別人發生衝突

,於是常會提醒自己:「不要跟他計較、放過他吧……」

女兒在早餐店點餐常受到老闆娘的另眼看待,多次因為店裡生意忙不過來而要求孩子只能點A,不能點B。我氣不過,跑去跟對方理論,「你怎麼可以這樣欺負小孩子……」。因我講話又慢又小聲,反遭對方嗆聲而輸得很「掉漆」。

雖然這一次我輸得很難看,但自我安慰:「我只不過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已……。」

以前的我只會將情緒放在心中,扮演「有修養的好人」。

 

幸福報報

我們都不太敢生氣!

我們常自以為以體諒(對方是有苦衷的、我也有錯……)的角度去面對別人的不公平對待,以致於認為別人會如此對待我是理所當然的。可是我們卻察覺到內心深處有些憤怒、怨恨……的情緒是被看到的,而誤以為自己修養夠好、好脾氣、很能忍耐的好人、不會計較……。

對方會如此對待是因為「你允許人家如此對待你」。問題不在老闆娘身上,是我們吸引這樣的人,用你習以為常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你。

我們還以為做人理當要忍耐、要肚量大、要……,這樣「偽裝」出的好修養制約了我們,終其一生我們一定要扮演某一個角色──我是不能生氣,否則就是有修養,更枉費多年追尋的心靈療癒之路……。

「我這樣的個性吸引別人這樣對我」,連去早餐店都不被重視而讓後來的客人先用餐,卻讓「有修養的我」慢慢地等。跟對方講明內在的感覺是需要的,表面上的輸贏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能表達你的感受,因為你一直用修養很好來藏內在的感受。

以「我是好孩子、我是乖孩子、我是有修養的……」來對待自己,藏內心的覺受,你就會被這樣被對待

我們以為扮演一個很能吞忍、乖巧、逆來順受的孩子會得到別人的讚美與尊重。一旦帶著這樣的模式走入婚姻,或許表面會為自己贏得好形象,卻讓自己活得很累、很辛苦。

甚且,因對自己的真實本質的信心不夠,而去扮演強勢的或弱勢的角色,以索取自己想要的目的或企圖時,這都是防衛機制、面具。當你還要戴著面具去捍衛自己時,就跟自己的真實本質分裂了。一個跟自己的情緒感受分裂的人是不會快樂的,因為忙於防衛機制、忙著戴著面具,忙著求生都來不及了,更遑論跟自己的覺受在一起。

一個想要做自己卻跟自己的情緒感受分裂的人,不論你做多少事、扮演什角色,好像是做自己的樣子,實際上你都不是做自己。因為你跟自己的情緒感受都分裂了。忽略了你的情緒感受(潛在意識的實現力占95%),而妄想以頭腦所想的(現在意識的實現力占5%)去做自己,即使用盡所有的方法,仍無法如願以償。

真正做自己是能跟自己的情緒感受在一起,且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,而不用以各種防衛機制去掩飾它。

我們察覺了自己的信念之後,就不被它所制約,也不會被別人不公平對待。看似別人對我們「軟土深掘」,然而當你開始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時,是不會遭受不公平的對待的呀!是我們的心識狀態,吸引了早餐店老闆娘這樣的對待。

因此,要感謝對方扮演這樣的角色,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在藏的想法

由於你逐漸從「任由他人不公平對待,卻悶不吭聲的」狀態中慢慢覺醒,所以你看到孩子被老闆娘這樣對待時,你會很生氣,因為此時的你要替委曲很久的內在小孩出一口氣。

另外,我們可以慢慢跟孩子分享這樣的覺察──我是可以表達的允許孩子、也同意自己是可以自在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

我們在過去的某一個時空背景之下,有一些恐懼是不被我們所認領。然而,即便是恐懼也需要被我們認領。通常一有恐懼時,我們會覺得很丟臉、不乖、不好……。在成長背景和週遭人的互動關係中,我們塑造自己的生存模式──忍情緒,因為「如果如實表達我的恐懼時,媽媽會說我不乖、不好,而不疼我、不愛我了。」

對於孩子而言,「媽媽如果不愛我」會是極大的恐懼,因為年幼的我們需要依賴、仰賴父母的養育、保護,否則,我們會死亡。

小時候因害怕失去媽媽的愛而不敢表達恐懼,長大成人之後,我們覺知到「我是可以恐懼的。」覺察到自己的恐懼,看著它、感覺它、接納它,而非放任情緒瀰漫。

註:「幸福報報」専欄是由慈訊的教師群,就學員的提問所做的精闢解析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