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「《奇蹟課程》&《光的課程》共修會」之感動.如聆現場

我和朋友聊天聊到忘了與女兒的約定

,於是她狂打電找我,我竟然也都没有接到。回到家後,看到女兒因聯絡不到我,以為我發生了什麼事而緊張得哭成淚人兒,這回我不但没有捨不得,反而有點憤怒。可是,我忍住了心中的不悅去安撫女兒。

當下,小時候的影像在腦海中浮現。媽媽想找打牌的爸爸回來,情緒很不好,看到因等不到媽媽回家而躲在牆角哭的我。事後,媽媽說她很捨不得我、很心疼我。可是我知道,她並没有,因為當時的她在很不開心地情況下回家。

女兒的哭泣讓我連結到小時候的害怕和媽媽的憤怒。猛然間,我察覺到,「面對啜泣的孩子,我也像媽媽一樣感到的憤怒」。

於是,我抱著女兒,告訴她:「你是可以哭泣,你是可以憤怒的,因為媽媽如此對待你。如果角色互換,我也會跟你一樣很恐懼、很害怕的。」

在這事件,感謝女兒,讓我發現到內在有一個未被理解且塵封已久的情緒,它覆蓋了我真實的感受,使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情緒的囚徒;感謝女兒,讓我能夠將過去未了的情緒表達出來,為當時的心情畫下句點,真誠而不指責的方式承認並接納自己的感受。

 

幸福報報

過去没有完成的那齣戲,仍停滯在原點。我們以為它已經煙消雲散了,其實有一些很深層的情緒感受是需要被處理的、被理解的。否則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、或一個動作、一個眼神……都會觸動暗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痛點而引爆情緒炸彈。

而孩子的演出,不管扮演的正面的你還是隠藏版的你(這隠藏版的你是被埋在很深的無意識中)。 若非走過療癒,否則一看到那樣的孩子,就火冒三丈,甚至抓狂。

《光的課程》初階第四級次〈薄荷綠之光〉:「心識不是你們的頭腦,不是你們物質的自我。心識的存在超越了這些身體的認知。但是,心識是地球層面創造的原動力。心識與地球必須被認知為是意識的相互作用。」

女兒會狂叩那麼多通電話,代表內心是很焦慮的。在這個事件中,你察覺到自己內在有一股怒氣生起,它常被我們漠視:「不可以這樣!是我讓孩子找不到。我身為孩子的媽,怎可讓孩子找不到而緊張得要命。是我有錯在先,我有什麼理由可以生氣的?……」因此,隠藏自身的情緒去安撫孩子,繼續扮演隨叩隨到的好媽媽角色。

經由多年的薰脩,你這次有了更深刻的覺察──潛藏在心識內在,從未被察覺到的情緒感受。 因為孩子的演出讓你瞥見了,「心識跟我們地球(外在世界、現象界)一直是互相在作用的」。

一般人在面對這樣的交互作用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盲目且無知的。莫名的怒氣升起時,我們反而責怪自己,「我怎麼可以生氣」而閃避那股怒氣背後隱含的諸多情緒感受,並告誡自己,「我不可以憤怒、我是有修養的、我不可以……」情緒硬生生的被躲避掉。也許,我會替自己辨解,「我没有壓抑它啊!」,可是卻藉著打電動、看電視、讀書、逛街……等來逃離情緒黑洞,白白地喪失這寶貴的療癒契機。

然而,當你透過學習而願意去聽從內在的聲音時,愛與接納會帶領我們去聆聽生命內在所發出的呼喊,不再任憑感官的感受與情緒所擺佈;不再被憤怒、恐懼、擔心……等來左右我們的世界。

我們可以看到:「我為什麼那麼生氣?」那是因為在小時候我們曾經被這樣的對待過,孩子的行為勾牽起小時候的慘痛經驗:「我苦等不到媽媽,好不容易盼到媽媽回家。媽媽嘴巴說心疼我而抱著嚎啕大哭的我……,實際上,媽媽當時的情緒是憤怒的。她只是要扮演媽媽的角色而告訴自己:『我没有憤怒』。」

所以孩子感受到的,不是你當時做的動作而是你心識的狀態。

因為媽媽的憤怒,孩子感受到了:「當我哭泣了,我需要人家重視我。我不可以重視自己,因為當我重視自己的感受時,媽媽會生氣。換句話說,我不可以把我的感受表達出來。如果我真實表達我的感受,媽媽會生氣。表面上她說没生氣,可是我心裡很楚,知道媽媽在生氣。」

身為媽媽的我們,在孩子因找不到媽媽而哭泣時,我們是很生氣的,「我照顧自己都來不及,還管你那麼多……。」可是這是不能說出的祕密啊,因為「我是媽媽」啊!只好強忍自己的情緒,繼續偽裝很疼惜你的表情:「寶貝,不要哭哦!媽媽惜惜……」;繼續扮演好媽媽的角色。

事實上,媽媽自以為隠藏得不為人知的憤怒等情緒已進入孩子的心識中了。這藏在孩子無意識中的未被理解的情緒感受,若非被因經由課程的學習而提升的覺察力所覺知到──我的憤怒其實就是當時媽媽的憤怒,也是我的恐懼,我可以感受到媽媽的憤怒,同時我也感受到孩子恐懼(我是不可以把恐懼等感受表現出來,否則媽媽會生氣)。你會不斷地在生活中上演同樣的戲碼,身陷情緒漩渦中無法脫身;而孩子因害怕媽媽生氣而喪失了表達自己感受的勇氣。

註:「幸福報報」専欄是由慈訊的教師群,就學員的提問所做的精闢解析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