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「《奇蹟課程》&《光的課程》共修會」感動×分享×愛無限

上了大學後,孩子想搬出去住,我「沒有否決」。可是當他和同學去看房子回家後,我說:「家裡離學校只要5分鐘車程,你為何要搬出去?是媽媽把你往外推?」。兒子說:「我想體驗一個人的生活,晚上可以回家住。」

晚上心很難過,隔天用忙碌來逃避內心的掙扎,Anita提醒我要跟自己的感覺在一起。我靜下心來,抽絲剝繭之後察覺到:「我在學校畢業後開始工作,總覺得在家中,媽媽會給我很多的壓力,要幫忙做事,而萌生搬出去住的念頭,但我不敢表白。」所以我也認為是「孩子想離開家是我讓他感覺壓力很大,是我讓他在家呆不住。」

我也察覺到:「住得比較近,為何就不能住外面?在乎別人的想法?(學校誰家裡那麼近,怎麼讓孩子住外面?)」而且還跟孩子說:『租約一簽就是一年,寒暑假又不住,是否有點浪費?』來讓孩子心生『我不僅不會賺錢,還白白浪費了幾個月的房租』的愧疚。」

想起以前和孩子的不愉快、彼此傷害的情節,我質疑自己:「是我不好、是我把孩子往外推、是孩子討厭我……。」

我們深層的內疚是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。

孩子回家後跟我說:「媽媽,不是像你所想的那樣,我要搬出去住,只是單純地想過獨立自主的生活。」

我緊緊地抱著他說:「媽媽支持你!

還好在慈訊上課,否則無法察覺很深層的信念,只會批判自己:「投注多少心力在上課,怎麼還『倒退嚕』呢?」

老師說:「我們藉著不斷地上課,來察覺深層的信念,不然又重踏覆轍一再一再地傷害孩子,讓孩子也深陷罪惡感的痛苦中。所以,我們必須處理、照見我們的內疚,否則無意識中的內疚會以『愛之名』來操控我們認為『必須』相愛的對方,我們深層的內疚是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。而且心想:學了那麼多《生命教育法》都浪費了。過去我們和孩子衝突的原因,總是在『我是對或錯』的糾葛中擺盪不已,一天到晚在懷疑是自己是『好媽媽還是壞媽媽』?偶爾孩子表現好時,覺得自己很棒,若孩子表現不如人意時,又覺得覺已很爛。」

「雖然和過去未上課時的想法很像,但是以前是沒有覺知的,一昧地靠外面的東西來評斷自已。在上課後,也常會走回頭路,但現在是有覺知地知道自己又陷入那個狀態,即使一時間無力回天,批判自己『怎麼又這樣?』一旦察覺後,只要信念一轉,外在的世界就跟著改變了。」老師接著又說。

「真正能同理孩子是因為我們先同理了自己的感受,若沒有同理自己的感受之前,是沒有能力去同理孩子的感受。」這句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!

(本文由小雯分享,小烏龜整理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