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不同意小孩買膠水,當街給小孩子很難堪。回到家,愈想愈氣,只不過是一瓶10元的膠水,有必要如此嗎?為此和先生大吵一頓,就獨自上樓去靜坐。

在靜坐中,察覺「先生好像爸爸一樣,凡事斤斤計較,諸如通電話的時間太長……等」,心想我為何會出生在一個沒有父母疼愛的家庭,為何遇到那麼多奇奇怪怪的問題,讓自己過得好辛苦、好累、好茫然?

當先生拒絕孩子的要求,而我把此解讀為「先生像爸爸一樣刻薄」,而使得自己的心被此給羈絆。

《奇蹟課程》第一課:「我所看到的一切,不具任何意義。」

妙玲老師說:「先生的立場(能用則用,能省則省)沒錯,而你也沒錯(小孩的膠水用完了或不見了,就應該買的。」「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爭執,皆是為雞毛毯蒜皮之事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。

在每一次的課程中,抽絲剝繭,我漸漸地對自己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,原來「我所知道的我,並不是真正的我」

 (本文由Pauline分享,凱蒂貓整理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