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著B同學問:「前幾天新聞報導,小學生在路上被欺負,旁邊有學校的導護媽媽在,卻沒有對小學生伸出援手。我這個當媽的會很害怕,怎麼社會變成這樣子,更不知道要如何教導我的小孩成為一個『有正義感』的人?」

妙玲老師回答:「中國人有句諺語『各人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』,這就是現代人的寫照。大家都只想著自己,每個人都只顧著自己,不是自己的事就不管。 在這樣的心態下,形成一個自私自利的的社會。我們這個社會上的人,心態已經變成自私自利,卻希望在這樣的自私自利心態之下教育出『不自私自利、有道德 正義感的小孩』。你們想有可能嗎?在自私自利的心態下是不可能培育出有正義感的孩子的。這個社會變成這樣,不是誰的責任,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。」

《奇蹟課程》說:「外面沒有別人,只有自己。」

我們把問題拉回到自己身上,現在最重要的是,我們要讓孩子了解到「心」的意識狀態,這是最重要的。在我們的意識裡有兩種意識,一種是「加害者意識」, 另外一種是「受害者意識」。

好比在學校的班級上,總有幾位會被欺負的,而且永遠都是被欺負的同學。常常被欺負的人,每當看見每次欺負他的人,心裡就會想著:「他今天看起來心情不太好,不知道他會不會欺負我打我?」果然「心裡所想的均會一一實現」,當然就會被欺負、被打了。這是因為被欺負的人,內在有一個「受害者意識」,當一個人有「受害者意識」時,他就吸引了很多人來欺負他。

舉一部電影的例子來說明,你們就會比較容易明白,這部電影叫做《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》。 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,在我們讀書會也曾經導讀過。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位運動選手叫米爾曼,他在無意間認識一位智者,米而曼為他取名為蘇格拉底。蘇格拉底不只是一位智者,更是一位功夫了得的高手。

影片中有一段是他倆人在某一天的深夜裡走在一個無人的巷弄間,突然有三個混混拿刀搶劫他們。米爾曼看看蘇格拉底,心想:「蘇格拉底功夫高強,這下子終於可以大顯身手了!這三個人一定不是蘇格拉底的對手。」,結果蘇格拉底什麼也沒做,只是乖乖的把兩人全部的錢給了混混。

當這群混混搶到錢後正要離開,此時蘇格拉底卻叫住他們,並問他們需要手錶嗎? 米爾曼有一支很不錯的手錶喔!蘇格拉底要米爾曼把手錶一起給混混,米爾曼瞪大眼睛的看著蘇格拉底,雖然不服氣卻也照做,接著蘇格拉底又對混混說:「我們倆的外套也不錯喔!很適合你們穿!」米而曼露出更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蘇格拉底,但也照做,結果兩人在寒冷的冬夜裏,脫得只剩下內衣褲。

這段影片中,蘇格拉底為什麼要這麼做?

前段當混混搶劫時,米爾曼的意識是「我是個受害者」,但後半段蘇格拉底要米爾曼從「受害者意識」跳脫出來─唯有改變意識型態,自願給出去,有能力給出去,把力量收回來自己身上。這時候米爾曼就不再是一個「受害者」,而改變成主動的給予者,當下他的意識轉化成「分享的意識」。當你是一種分享自願給予的心態時,受害者的心態就會轉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妙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